您现在所在的位置: 网站首页> 市卫健委> 规划计划> 计划总结
索引号: 113417000032454254/202212-00365 组配分类: 计划总结
发布机构: 宣城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题分类: 卫生、体育 / 其他 / 其它
名称: 2022年全市卫健重点工作完成情况和2023年工作谋划 文号:
发布日期: 2022-12-05
索引号: 113417000032454254/202212-00365
组配分类: 计划总结
发布机构: 宣城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主题分类: 卫生、体育 / 其他 / 其它
名称: 2022年全市卫健重点工作完成情况和2023年工作谋划
文号:
发布日期: 2022-12-05
2022年全市卫健重点工作完成情况和2023年工作谋划
发布时间:2022-12-05 08:25 来源:宣城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浏览次数: 字体:[ ]

一、2022年重点工作完成情况

(一)始终保持高度警觉,从严从细抓好常态化疫情防控

1.以快制快,快速果断规范处置突发疫情。全市疫情防控形势总体平稳。疫情发生后,全市立即将疫情处置作为压倒一切的重要工作市委、市政府主要负责同志靠前指挥、一线坐镇,市、县两级立即成立联合调查组,协同作战、无缝对接高效精准开展流调溯源、核酸检测、人员转运和医疗救治等处置工作,坚决阻断了疫情传播和蔓延。

2.以严守严,从严落实常态化防控措施坚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方案(第九版)》,落实优化二十条。严格落实值班制度市县两级疫防办严格执行24小时专人值班和领导在岗坐班制度。严格管理重点人员坚持主动摸排落实“三员一长”作用,持续省外来返宣重点人员开展全方位摸排按要求落实防控措施严格管控聚集活动坚持报备和审批、主办责任和专业指导并重,持续做好大型会议、培训等活动的管理严格把关重点环节依规分类开展核酸筛查对省外来返宣人员“落地检”、重点人群“重点检”、涉疫人员“追踪检”、市域内其他人员“兜底检”等实施全环节、全链条把关。严格规范做好上海入境来皖人员广德集中隔离点管理,全力守牢全省外防输入重要防线积极做好疫情防控支援有关工作支援上海抗疫,派出96名医护人员、12名检验人员和3批次核酸采样人员(950人次)援沪抗疫完成援沪标本核酸检测任务,累计接收检测标本3批次5.6万管。支援省内地市疫情防控工作,先后派出151名医护人员支援马鞍山市、安庆市、铜陵市、滁州市、黄山市、宿州市蚌埠市、合肥市和池州市等,为全省疫情防控贡献力量。

3.以能强能,不断增强应急处置能力。围绕“四早”要求,重点做到建强一支队伍、提升三项能力。一是建立三级流调队伍由公安、工信、公卫等部门人员组成,共726人。二是加强核酸检力量全市共设采样网格点1927个、采样台3296个,配备采样人员8995人、信息录入人员4994人开展核酸检测的机构31家,单管最大核酸检测能力16.8万管/日。市本级和7个县市区均配备了移动核酸检测车。三是加强集中隔离点建设,共储备集中隔离点241个,房间总数为27524间,每万人储备110.67间,达到了省要求每万人不少于100间的标准签订酒店租用征用协议、建立储备清单,健全隔离点梯次启用机制四是加强健康驿站、定点医院方舱医院建设。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高标准迅速建成宣城健康驿站,累计受上海市、黄山市休宁县、宿州市泗县和蚌埠市怀远县隔离人员,共计3889人五是提升隔离转运能力配备救护车117辆、其中负压救护车26辆,储备应急转运大巴206辆,均在随时待命状态。持续加快推进新冠疫苗接种,累计接种224.52万人605.95万剂次,全程接种覆盖率为88.1%60岁以上人群第一剂次累计接种49.4674万,接种覆盖率87.61%。

(二)始终紧盯目标任务,扎实高质量推进年度工作任务

1.继续推进深化综合医改工作。始终将深化综合医改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我市医改工作入选省委、省政府2021年度深化综合医改真抓实干成效明显督查激励地方推荐名单。一是继续开展长三角名医工作室建设。积极引进长三角地区优质医疗资源,2022年继续认定了全市第二批20个名医工作室,全市共有“长三角名医工作室”36个。二是不断深化紧密型城市医联体建设工作会。加快推进紧密型城市医联体建设,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紧密型城市医联体建设工作的通知》,城市医联体新增街道社区覆盖率88.88%。三是创新实施基层中医药“岐黄惠民”工程。开展乡镇卫生院基层示范中医馆、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中医药特色村卫生室“三个创建”工作,创成基层示范中医馆8个、特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个、特色村卫生室47个。四是积极学习推广三明医改经验。印发了《宣城市“学三明、比湖州、争创医改试点示范地区”实施方案》,此项工作得到国务院和省医改领导小组秘书处的高度肯定,在国务院医改领导小组秘书处举办的全国深入推广三明医改经验2022年第二季度工作视频调度会上作交流发言(全省共两市)。

2.加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一是加强疫情监测和信息报送。设立传染病早期预警工作专班,实时关注疫情形势今年以来,全市有效监测处置突发公共卫生苗头性事件3起,开展突发事件公共卫生月度风险评估8次及专题风险评估达1次,发布新冠肺炎疫情早期监测预警报告314期。二是强化卫生应急队伍建设。更新完善了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市级专家组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防控市级专家库,组建完善了市级传染病防控、紧急医学救援、突发中毒事件处置共3类合计8支应急队伍,卫生应急防控队伍进一步充实完善。 三是做好重点疾病防控工作。加强重点疾病及传染病防控工作,艾滋病、结核病和血吸虫病等重点传染病工作指标均达到省级要求。扎实做好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管理及救治工作,规范管理率等7项指标均高于省级要求,

3.不断提升县域综合服务能力。一是加快优质医疗资源提质扩容宣城市人民医院创成为皖南医学院附属医院并与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签订了《安徽省区域医疗中心(神经专科)合作协议》3所县级公立医院通过了省卫健委三级医院执业登记准入验收全市三级医院达到6二是提升基层服务能力。稳步提高乡镇卫生院服务能力,12家中心卫生院创建二级医院继续实施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全市达到标准化要求的城市社区医疗卫生机构和村卫生室596个,占比为70%。是推进村级公共卫生委员会建设工作。全市7个县市区均已实现公共卫生委员会建设全覆盖,明确了人员配备和相关工作制度,积极开展各项工作。

4.做好人口发展和重点人群健康工作。一是不断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制定了“十四五”宣城市优质医养结合示范创建活动工作方案,启动全市老年医学科建设三年行动,全市规范化老年医学科建设率达78.6%。开展“老年人门诊就医便民服务”民生工程,累计招募志愿者542名。二是推动出台积极生育配套政策。以市委办、市政府办名义印发了《宣城市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重点任务清单》。加大普惠托育工作力度,将落实普惠托育机构奖补政策纳入市政府民生实事,市财政安排50余万元专项奖补资金。三是提升妇幼健康服务水平。继续做好出生缺陷综合防治工作,开展免费婚前健康检查开展免费前健康检查。做好妇女“两癌”筛查,建设人工智能宫颈癌辅助诊断实验室

5.强化卫健事业改革发展全要素支撑。一是加大卫健人才队伍建设力度。充分借鉴沪苏浙等地好的做法,以市委办、市政府办名义出台了《宣城市医疗卫生人才引进和培养实施办法》(宣办发〔2022〕6号),从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两个方面制定了系列激励和保障政策。开展了“宣城名医”“宣城名中医”和“宣城名基层中医”评选表彰活动。二是加速推进卫健信息化建设。完成全市区域核酸检测系统扩容改造,系统内预登记人口261万人,单日最大检测55.7万人次。不断完善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功能,建成市电子健康卡卡管平台,并与安康码完成对接,累计发放电子健康卡近132.6万张。智医助理在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现全面覆盖。三是大力开展行业宣传工作。开展了“宣城市最美战疫者”学习宣传活动,对评选出的6个先进集体、15个先进个人进行集中宣传。1人获得2022年度安徽省最美护士称号。

6.用心做好暖民心健康口腔和安心托育工作。重点聚焦提升口腔服务能力、聚焦改善群众就医体验、聚焦提高口腔保健水平,结合我市实际制定全市健康口腔行动实施方案健康口腔行动11项指标完成进度均达100%其中3-6岁儿童局部涂氟完成293.13%;6-9岁儿童窝沟封闭完成213.13%;二级及以上综合医院标准化口腔科配置率100%全市成立青少年口腔健康科普基地11个,建设长三角口腔名医工作室4个开展口腔健康进社区活动118场次。认真做好暖民心安心托育服务工作,全市共新建、改扩建3岁以下托育机构20个,新增托位998个,完成率达124.75%。全市总托位数11290个,每千人托位数达4.5,已达省定2025年全省平均目标。

二、2023年工作谋划安排

2023年全市卫健工作总体要求是: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衷心拥护“两个确立”、忠诚践行“两个维护”,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系统观念推进全市卫健事业,做到健全机制与补齐短板并重、改革创新与提质扩能同步,科学精准高效做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持续纵深推进综合医改,加速推进健康宣城建设,推进生育支持政策和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增强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切实提高优质医疗服务供给能力,推动全市卫健事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成效。

(一)以科学精准为核心,毫不放松做好疫情防控工作。总的目标是,毫不动摇贯彻“三个坚定不移”,贯彻第九版、落实二十条,按照市委、市政府“防住是硬道理、扑灭是硬标准”要求在全力以赴打赢当前全市疫情防控攻坚战,坚决遏制疫情扩散蔓延的同时,全面准确优化执行防控政策,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稳定社会环境。一是提升“早发现、早报告”效力。加强突发公共卫生应急指挥体系建设,探索建立多点触发监测预警机制,分期推进重大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早期监测预警系统项目建设,实现医疗卫生系统内部及跨部门的多点触发,关口前移,对异常信息的监测预警范围从疾病诊断扩展到症状、疾病、检测、事件的综合监测预警,实现异常健康信息及时快速的排查核实管理。谋划建设市公共卫生应急处置中心建设项目,不断提升卫生应急处置能力。二是增强“早隔离、早治疗”能力。强化应急能力建设,持续提升流调溯源、核酸检测、医疗救治等能力,加快健康驿站和方舱医院建设,确保达到省级要求强化专业人员技术培训,不断提升实战能力,确保全市疫情防控工作平稳有序。按照国家二十条和省细化举措,拟将市妇幼保健院改造为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设置200张感染性重症监护床位,切实提高医疗救治能力。三是开展区域疫情防控协作。积极探索建立南京都市圈疫情联防联控机制,推动宣州区、郎溪县、广德市疫防办与南京都市圈毗邻地区实现疫情重要信息互认、省界高速收费站联合查验等疫情联合防控。四是持续推进新冠疫苗接种工作。加快提高疫苗加强免疫接种覆盖率,特别是老年人群加强免疫接种覆盖率,不断筑牢疫情防控免疫屏障。

(二)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持续巩固推进深化综合医改。一是推动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全面落实公立医院绩效发展工作要求,加强县级医院(含中医医院)能力建设,提升核心专科、夯实支撑专科、打造优势专科,不断提高县域就诊率,3所医院(宣城市中心医院、宁国市人民医院、泾县中医院)力争创建三级甲等医院,2所医院(郎溪县人民医院、广德市中医院)力争创建三级医院。加强重点学科建设工作,积极争取政府财政投入,继续打造好2个省级、52个市级医疗卫生重点学科建设。加快推进市人民医院改扩建二期建设。二是组织开展“学三明、比湖州”深化医改专项行动。深入学习借鉴福建省三明市和浙江省湖州市的医改先进经验,持续加强医改组织领导体制,纵深推进医疗、医保、医药、医价、中医“五医联动”。三是继续深度融入长三角卫健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继续推进“长三角名医工作室”建设,2022年建设10个工作室。继续支持医疗机构与沪苏浙地区医疗机构开展医联(共)体合作。四是加快推进综合改革试点。继续推进县市区开展县域医防融合、基层卫生健康综合试验区建设、县域医共体标化绩效考核、跨省紧密型医联体建设等试点工作。创新赋能农村院前急救工作,打造智慧急救3.0版本。

(三)以提升能力为重点,全面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一是加强卫生应急能力建设。不断健全完善卫生应急预案体系,加强预案评估、修订等管理,健全突发公共卫生风险评估专业队伍,依规开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日常和专题风险评估工作。持续完善卫生应急队伍,定期开展队伍培训演练,加强卫生应急信息员队伍培训。二是加强疾控预防控制工作。加强市、县疾控机构能力建设,稳步推进疾控机构改革,增强疾控机构社会化服务功能。加强艾滋病、结核病等重点传染病防控工作,强化法定传染病报告管理,加强疾控机构监测数据分析和利用,创新医防协同机制,探索建立疾控机构与医疗机构之间人员、信息、资源“三通”。三是提高传染病救治能力不断健全市传染性疾病医疗救治体系,建设市级传染病救治基地,暨计划改造市妇幼保健院,

(四)以全域覆盖为导向,深入推进健康宣城行动工作。一是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强化国家卫生城市常态长效管理,制定国家卫生城市常态长效工作计划,打造一批国家卫生城市示范小区、示范市场、示范餐饮单位等示范点。开展健康影响评价评估工作,基本建立公共政策、城市规划和重大项目健康影响评价评估的方法、路径、工具,至少选择2个公共政策和1个重大项目开展健康影响评价评估。二是提升基层卫生工作质量。深入推进乡镇卫生院分类管理提升家庭医生签约工作质量全面推进社区医院创建,继续推进中心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特色专科建设,创建社区医院1所、建设特色专科2个。三是加强健康教育与促进。继续高质量实施健康素养促进行动项目,郎溪县顺利通过省级健康县评估验收,全市实现省级健康县全覆盖,居民健康素养水平持续提升。

(五)以扩面强质为依托,推动中医药工作振兴发展。一是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进一步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推进市级中医院建设工作,健全建强县、乡、村三级中医药服务网络。继续实施中医药特色村卫生室建设“3120”工程,到2023年,累计至少建成120所中医药特色村卫生室。二是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推进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示范县创建工作,宣州区、泾县、绩溪县、郎溪县通过国家级评估验收,实现全覆盖。继续推进“智慧中药房”和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辅助诊疗建设,探索开展医疗机构中医和西医融合试点建设。

(六)以健康服务为延伸,加强“一老一小”服务供给。一是加强老龄工作和老年健康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继续推进规范化老年医学科建设工作。2023年底,全市二级综合医院(中医医院)老年医学科规范化建设达到94%。继续开展优质医养结合示范创建工作,开展社区医养结合能力提升行动推动基层医疗卫生和养老服务有机衔接,做好医养结合远程协同服务试点工作二是加快完善积极生育支持措施。进一步完善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建设。2023年开展示范性托育机构评估工作,落实普惠托育奖补政策,每个县市区创建不少于1个普惠托育机构。宣州区、郎溪县各建设1家公办独立托育机构;鼓励支持有条件的社区开设社区托育点、家庭托育点,用人单位建设单位托育点。三是提升妇女儿童保障水平。扎实开展妇女“两癌”免费筛查工作,在完成省定民生实事的基础上,争取财政支持,进一步统一城乡标准,扩大筛查覆盖面;将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技术运用于妇女“两癌”筛查项目,进一步提高筛查效率和筛查质量。继续实施新生儿遗传代谢性疾病筛查,推进市级产前诊断中心和县级产前筛查中心建设,加快市级生殖中心(市人民医院)建设。四是推进计生协改革发展。深化计生协改革和建设,扎实落实“六项重点任务”主动承接村(居)公共卫生委员会建设,促进基层计生协工作和公共卫生工作深度融合

(七)以提供保障为根本,强化卫健事业发展全要素支撑。一是加强综合监管工作。持续深入推进卫生健康领域“放管服”改革,深化简政放权,推动构建统一、规范、多级联动的“信用+综合监管”体系。探索在职业卫生领域开展量化分级管理,建立辖区用人单位职业卫生分类监督执法档案,按照用人单位职业病危害风险类别进行差异化监督执法,有针对性提高抽查比例。探索包容审慎监管,优化职业卫生领导营商环境,推行“教育引导、限期改正、逾期处罚”的“三步法”监督执法模式。二是加强卫健财务规划工作。加强公共卫生项目,积极争取财政资金,适时启动皖南中医院及公共卫生临床中心项目建设。接续做好医疗资源补短板指标提升,序时完成分年度目标任务。继续做好医院经济管理,扎实推进业财融合。三是继续加强宣传引导工作。深入挖掘卫健行业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持续加大正面宣传力度,举办2场专题新闻发布会。增强舆论引导能力,及时回应社会关切。联合团市委开展全市十佳青年医生、护士评选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