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城市疟疾防治工作实施方案 (2017-2020年)完成情况(截至2019年9月25日)
发布时间:2019-09-25 00:00
来源:市卫健委
浏览次数:
字体:[大 中 小]
根据安徽省卫健委、省科技厅、省商务厅、省出入境管理局、省旅游局《关于印发安徽省消除疟疾工作实施方案(2017-2020年)》文件的总体要求,我市严格按照我市疟疾防治工作实际情况,现将有关事项汇报如下:
一、消除疟疾成果得到巩固
2016年我市通过省级评估,实现以市为单位消除疟疾目标。2017年以来,我市持续做好疟疾监测,以输入性疟疾防控为重点,以传染源监测为核心,严格执行消除疟疾“1-3-7”工作要求,严控输入性疟疾继发传播,巩固消除疟疾成果。
2017-2019年9月我市共报告输入性疟疾4例,所有阳性病例均及时上报,并规范治疗和疫情处置,无重症和死亡病例发生。
二、技术措施
(一)做好输入性疟疾防控,防止继发传播。
1.落实病例早期发现和规范治疗。各级医疗机构应按照安徽省消除疟疾工作方案(2016年版)的要求,常年开展发热病人疟原虫血检工作,2017年-2019年9月全市累计开展发热病人血检11043人次,血检阳性率为0.036%。所有机构对诊断的疟疾病例及时上报并规范治疗。
2.提高疫情调查和处置的工作质量。上述4例报告地疾控机构,均能做的及时病例流行病学个案调查、疫点调查处置;同时组织对同行回国人员进行筛查,防止由继发传播引起的二代病例。
3.加强出入境人员疟疾防治宣传教育。市、县卫健部门与旅游、外派劳务、商务局等部门建立合作与信息交流机制,每年于4.26“全国疟疾日”前后召开部门联席会议,互通境外感染和输入性病例等相关信息,采取多种形式的健康宣传,在劳务输出较集中的宣州区、宁国市、泾县等县区集中开展输入性疟疾预防知识宣传,营造输入性疟疾防控的社会氛围,提高出入境人员疟疾防治意识和知识水平。
(二)强化监测,提高预警与应急处置能力。
2017年市辖7个县市区均开展疟疾传播媒介监测,监测结果显示,我市境内中华按蚊是主要传疟媒介,调查中未见嗜人按蚊等其他传疟蚊种。另外,广德县作为省级媒介监测点,每年均开展媒介监测工作。
在全市广泛开展传染源监测,主动开展发热病人血检工作。定期开展疟疾再传播风险评估,在历史上嗜人按蚊分布区、输入性病例较多的地区(宁国市、郎溪县)开展传播媒介监测。
(三)加强培训,提高疟疾防治能力。
每年均组织开展医疗机构临床医生和实验室检测人员、疾控机构疟疾防治人员的能力培训,2017年-2019年共举办疟疾防治业务、重症疟疾病例救治、疟原虫镜检技能培训9期,约培训450人次。同时,我市还将市人民医院、各县级综合医院确定为重症疟疾定点救治医院,建立疟疾诊治专家库。
(四)加强疟疾实验室能力建设,保证检测工作质量。
加强市级疟疾确诊实验室的建设,指导全市疾控机构和医疗机构开展疟疾实验室检测。
三、保障措施(一)组织保障。
加强部门协作与沟通,统筹安排资源,确保工作落实到位。宣城市卫健委、科技局、商务局、旅发委、外事办等5个部门共同印发《关于宣城市疟疾防治工作实施方案(2017-2020年)》宣疾控[2017]25号文件,结合我市实际,深化部署疟疾防控相关工作。
(二)经费保障。
按照分级负担的原则,市级财政补助疟疾防控经费0.4万元/年,主要用于宣传物品制作方面,弥补了省财政/中央财政的分支项目。
(三)药品供应与管理
我市严格抗疟药管理要求,认真核对接收省级发放的抗疟药品,建立药品出入库台账,并及时发放到;各县市区均合理规范保存药品,所有疟疾病例均能第一时间接受抗疟疾治疗。
四、工作亮点
(一) 连续9年无本地感染病例,无死亡病例。2010年-2019年9月我市已经实现连续9年无本地感染疟疾病例报告,9年间网络直报的27例输入性疟疾病例,均得到全称、足量的规范治疗,无重症和死亡病例发生。
(二)提升全市疟疾防治业务水平,每年都举办寄生虫病防治技能培训班。
五、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持续保持消除疟疾防治成果,加强疫情监测,确保无重症和死亡病例发生;建立疟疾防治长效机制,进一步加强组织保障,做到组织不散、队伍不减、能力不降,全面提升疟疾预防、诊治水平,建立全面的监测体系。
(二)指导各县(市区)做好中补疟疾疟疾防治项目工作,进一步加强人员能力培训和质控督导,确保项目工作高质量完成,达到应有的效果。
(三)攻克难题:一方面对市县级综合医院开展疟疾防治工作进行重新定位,提升疟疾防治意识,同时将血检疟原虫的主体由乡镇卫生院逐渐转变到综合医院;另一方面是与出入境管理局和旅游局协作,将病例的发现的关口前移,主动对出国人员进行防疟健康教育,对回国人员主动检测。
(四)其他:做好疟疾防治日常工作和专报系统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