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夏以来,随着气温逐渐升高,降雨增多,野生蘑菇又到了生长的旺季。近期,媒体报道了武汉、贵阳等多地发生因采食野生蘑菇导致中毒的事件,另外,往年我市也曾发生野蘑菇中毒事件,因此,提醒广大群众勿采、勿食野生蘑菇。
蘑菇营养丰富、味道鲜美,是百姓非常喜爱的一道美味。现已知约有蘑菇3000多种,但有超过400种的蘑菇有毒。在我国,野生毒蘑菇中毒事件一年四季都有发生,以8,9月份最为多见,死亡率居各类毒物中毒事件之首。
毒性
各种毒蘑菇所含的毒素种类不同。多数毒蘑菇的毒性较低,中毒表现轻微,但有些蘑菇毒素的毒性极高,可迅速致人死亡。毒蘑菇毒性成分复杂,一种毒蘑菇常含有多种毒素,一种毒素又常常存在于多种蘑菇之中。并且由于蘑菇中毒与烹调方法、饮食习惯等多种因素有关,因此临床表现也复杂多样。
中毒表现
毒蘑菇中毒症状极其复杂,目前根据中毒作用机制和典型临床表现主要分为五型:
- 胃肠炎型
潜伏期多为 10 分钟-2 小时,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消化道症状。一般预后较好,但严重中毒者可因脱水及电解质紊乱出现休克、昏迷,甚至死亡。
2. 神经精神型
潜伏期一般10分钟-6小时,除出现消化道症状外,还有精神症状如兴奋、狂躁、幻视、幻听等表现,同时可伴有瞳孔缩小、多汗、唾液增多、流泪等症状。预后大多良好。
3. 肝脏损伤型
潜伏期一般为数小时-30 小时,少数在半小时内发病。早期可出现明显的消化道症状,轻度中毒患者脏器损害不严重,直接进入恢复期。但多数中毒患者在消化道症状后出现 1-2 天的“假愈期”(此时谷丙转氨酶已经升高),之后出现恶心、呕吐、腹部不适、纳差、肝区疼痛、肝脏肿大、黄疸、有出血倾向,部分患者经积极治疗,约 2-3 周后渐趋恢复。但有少数病例临床进展很快,可因肝性脑病、呼吸和循环衰竭而死亡。
4.溶血型
潜伏期一般 6-12 小时,除消化道症状外,还可出现腰腹部疼痛、无力、深褐色尿、贫血、肝脾肿大等急性溶血症状,严重溶血者可致急性肾功能衰竭,甚至死亡。
5. 光敏性皮炎型
潜伏期一般 24-48 小时,可出现皮肤红肿或疱疹,日光照射后症状加重,毒性成分可能为卟啉类光敏性物质,该型一般预后良好。
紧急处理
因为蘑菇中毒的潜伏期较长,而且部分蘑菇中毒的症状一旦出现就迅速恶化。所以进食可疑有毒蘑菇后要及时到医院诊治,在去医院前可采取一定自救措施,如既往身体健康的成年人可在食后4小时内进行催吐。出现症状后要尽快到正规医院进行救治,就诊时最好携带剩余蘑菇样品,以备进一步明确诊断、指导治疗。到目前为止对蘑菇中毒的治疗尚无特效药。
中毒预防
蘑菇种类繁多,民间有各种鉴别毒蘑菇的方法,但总的看来这些方法并不可靠。鉴别时专业人员需要借助专业的仪器设备,普通人仅靠经验难以区分毒蘑菇和无毒蘑菇。所以,不要自行采摘、食用野蘑菇。也不要在移动商贩处购买干或新鲜的野蘑菇。
毒蘑菇认识误区:
1. 鲜艳的蘑菇有毒,颜色普通的蘑菇没毒。
颜色与形状不能简单区别蘑菇是否有毒。鸡油菌、褶孔牛肝菌和大红菌等颜色鲜艳,美味可食;而灰花纹鹅膏、致命鹅膏属剧毒蘑菇颜色则为灰色或白色。
2. 长在潮湿处或家畜粪便上的蘑菇有毒,长在松树下等清洁地方的蘑菇无毒。
大部分蘑菇长在阴暗潮湿的地方,然而并非都可食用。有一些毒蘑菇的确喜生长在粪便,如盔孢伞和花褶伞属属中一些有毒种类;但是鹅膏、口蘑、红菇中一些有毒种类也生长在松林中。
3.蘑菇跟银器、生姜、大米、生葱一起煮,液体变黑有毒,没变颜色就没有毒。
蘑菇毒素不会与银器发生化学反应。如毒蘑菇中最毒的鹅膏毒素不能发生颜色反应。
4.有分泌物或受伤变色的蘑菇有毒。
实际上,一些多汁蘑菇受伤后颜色会发生变化,它们不仅没有毒,而且还是美味食用菌。
5. 生蛆、生虫的蘑菇没有毒。
许多剧毒的鹅膏成熟后同样会生蛆、生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