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科室有特色、便民措施有实招、导诊服务有温度、就诊流程有优化、诊疗技术有提升……2024年,市人民医院坚持抓细抓小抓实,就医品质做“加法”、就诊流程做“减法”、就医能力做“乘法”,加快实现群众就医过程更“省心”、就医质量更“放心”、就医感受更“暖心”。
宣城市人民医院6名医务人员随中国第十二批援南苏丹医疗队启程,开展为期一年的卫生援外任务。
就医品质做“加法”
“群众的就医需求,是医院所有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一切以患者为中心,努力提升患者的就医获得感,是医院工作的目标。”市人民医院党委书记张传勇如是说。
就医获得感从何提升?打造高素质的医疗队伍,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是根本。
机器人打“辅助”,协同医生团队为一名84岁的患者进行颅内肿瘤显微切除术,这样的智能场景在市人民医院真实上演了。
2024年7月,史大爷因出现肢体功能及言语表达障碍等症状前往医院就诊,经过详细检查他被诊断为脑转移瘤。考虑到史先生为高龄老人且传统的颅内肿瘤切除术创伤相对较大,风险较高。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医学博士钱进团队决定为其实施“精准治疗”,借助神经导航机器人的指引实现病灶的可视化及精准定位。“这是宣城地区,甚至是整个皖南地区地级市中的第一台神经导航机器人。”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主任钱进表示。手术顺利完成后,史大爷可以活动肢体、清晰表达了。
不只是一个学科的突破,截至2024年12月,市人民医院就医品质提升到了一个新台阶——
市人民医院开展填补全市空白突破性技术40余项,10余项技术进入省内先进水平。现有省级临床重点专科7个、市级临床重点专科17个,省科技厅项目立项12项、省教育厅项目立项5项、省卫健委项目立项7项,市科技局、皖南医学院、市卫健委科研项目立项共155项。
不仅要修“内功”,更要“融合共进”。
2024年1月6号上午,安徽省首例经肠镜下阑尾切除术在宣城市人民医院成功开展。患者此前反复出现下腹痛,门诊肠镜检查发现阑尾内肿瘤。手术操刀者是请来的“外援”——“长三角徐美东名医工作室”。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消化内镜中心主任徐美东教授通过盲肠肠壁切口把肠镜伸入腹腔,成功完成肠镜下切除患者病变的阑尾及肿瘤。“上海专家来宣城做手术,省钱又省时间,为这项便民政策点赞。”做完手术后,市民纪女士满是夸赞。
“长三角徐美东名医工作室”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消化内镜中心主任徐美东在市人民医院进行消化道微创手术。
据了解,为了不断满足群众对优质医疗服务的迫切需求,助力医院学科建设驶入跨越发展的快车道,从2021年起,市人民医院在全市率先启动“长三角名医工作室”建设工作,鼓励科室从长三角地区三甲医院引进医疗技术专家,让就医品质不断做“加法”。
截至目前,市人民医院共成立12个“长三角名医工作室”,累计开展门诊3337人次、带教369次、手术507台次、门诊新技术项目22项,其中突破性技术3项,获批“省重点研发计划长三角科技合作专项”1项,数千群众从中获益。
作为全市唯一一家三甲医院,市人民医院充分发挥龙头效应,不断推动就医品质“内外兼修”,整合宣州区狸桥镇、水东镇、杨柳镇等7所乡镇卫生院及5所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辖区一体化管理村卫生室(站),组建成宣城市人民医院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打通医疗服务的“最后一公里”,方便群众家门口就医。
为进一步提升帮扶效果,从2023年开始,市人民医院下派人员由每周一次的上门帮扶转变为每人半年以上的驻点帮扶,2024年已先后安排多学科48名专家进行驻点帮扶,重点进行门诊坐诊、教学查房、病案讨论、学术讲座、手术带教、疑难病例会诊等工作,多举措全面优化全市医疗服务品质。
就诊流程做“减法”
“很大、很宽敞。”“不清楚的地方,电梯口的志愿者会很快指引。”“比老楼漂亮太多了。”2024年3月底,市人民医院新的门诊大楼正式投用。新大楼一改老门诊综合楼拥挤嘈杂的环境,宽敞明亮的门诊大厅,焕然一新的就诊环境,极大改善了患者的就医感受。
“红马甲”“蓝马甲”志愿者助力群众“医”路畅通
同时,该院门诊室的布局处处展现着以患者为中心的理念。168间诊室,开通132间,扁平化管理,各科室诊室的区域划分更科学、更合理了。“在门诊科室设置上,新的门诊楼打破了科室界限,按照人体系统划分诊区,在最大限度方便患者的同时,也便于相关科室医生沟通交流,有利于多学科专家联合诊疗,为患者提供更优的诊疗方案。”市人民医院门诊部护士长方珍介绍道。
把就医“一揽子事”简化为“一件事”,将就诊流程做“减法”。
以无痛胃肠镜检查为例,市人民医院进行的一项满意度调研显示,无痛胃肠镜患者检查涉及前期的门诊诊查、麻醉评估、麻醉药品扣费及取药、内镜预约与检查、病理送检、报告领取等一系列流程,步骤十分烦琐。对患者来说,要不断上下楼,来回穿梭门诊不同的区域和科室,就医时间长,就医体验也不好。
对此,该院门诊部联合信息科、内镜中心、麻醉科、病理科、医保科、药学部等部门,共同着力优化精简内镜检查流程。最终,胃肠镜检查的15个步骤被缩短为7个步骤。“同一类疾病涉及的就医流程被设在同一诊疗区域,极大缩短了患者看病就医过程中花费的时间。”宣城市人民医院门诊部护士长方珍说。
为进一步优化医院就诊流程,解决患者“多次跑”、“跑多次”问题,市人民医院还建成了“一站式服务中心”,涵盖失物招领、补打报告单、审核盖章、便民设备租借等数十项门诊综合服务。该中心主要采取的就是“首问负责制”,患者有问题随时可以咨询中心工作人员,并由他们联系协调医院相关部门,为患者解决就医过程中的各种疑问,并及时答复。比如,挂哪个科的号,某位专家当天是否出诊,科室的电话号码是什么,等等。
就诊流程“少一步”,医患关系更和谐,医疗更彰显温度。
2024年12月12日下午,在市人民医院“老年多学科门诊”,市民王奶奶体验了一场特殊的问诊。她只挂了一个号,却有来自该院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肾内科等5个科室的高级专家为她集中诊疗。
这不是王奶奶情况特殊。12月初,该院新设了“老年多学科门诊”,王奶奶就是第一位病人。只要年满60周岁,都能通过“老年多学科门诊”“一站式”看病。这也是宣城市开设的首个“老年多学科门诊”。
“很多老年患者患有多种疾病,如果既有高血压,又有糖尿病,还有胃肠病,一个人就得跑多个科室就医,很是不便。”市人民医院老年医学科副主任柯光敏介绍,通过“老年多学科门诊”,可以只挂一次号,由“患者跑路”变“专家跑腿”。
市人民医院老年医学科副主任柯光敏介绍,通过“老年多学科门诊”,打破学科壁垒,为多慢病老年患者提供科学、合理、规范及个性化治疗方案,减少老年慢病患者口服药物数量,大大降低因口服药物带来的身体和经济负担。患者只挂一次号,由“患者跑路”变“专家跑腿”。
就医能力做“乘法”
对于一家综合医院来说,优质、高效的救治体系是医院实力的根本。市人民医院从实际出发,科学谋划,千方百计提升自身的救治能力与水平。
1分钟,能做什么?对于发生脑卒中的患者来说,一分钟等于100万个脑细胞的死亡。市人民医院通过国家高级卒中中心建设,为脑卒中患者提供高速、精准的一站式全流程服务,创造了一个个生命奇迹。
2024年8月23日,“宣城市卒中急救地图1.0版”在市人民医院正式发布,这是我市首次对外发布卒中急救地图,将为脑卒中患者搭建起更快速有效的急救网络,构建“区域卒中黄金一小时救治圈”。简单来说就是通过精准定位,帮助卒中患者在急救时间窗内第一时间找到最近具有急性脑卒中救治能力的医院,缩短发病到救治的时间的导航地图。
宣城市卒中急救地图1.0版在市人民医院正式发布
市民可打开微信小程序搜索“卒中地图”,点击进入小程序后可以看到中风识别、选医院、拨打120三个菜单选项,“中风识别”可通过简单的三项测试初步判断患者是否中风,“选医院”可查询最近距离内具备脑卒中救治能力的医疗机构,如直接选中地图右下方“拨打120”,则可直接呼叫120救护车到就近的卒中急救医院。
“卒中地图将患者、120急救系统和卒中中心医院三方紧密有效衔接,保证了抢救质量,为急性期脑血管病救治建立了更为快速高效的模式。”市人民医院党委委员、医务部主任施圣晖介绍,通过卒中急救地图的推广和应用,进一步加强我市各级医疗机构间的合作,实现信息共享,缩短救治时间,降低患者的死亡率和残疾率。“在最短的时间里,我的孩子得到了最及时的救治。感谢医生给了我的孩子‘第二次生命’。”市民吴女士发自肺腑感谢道。2024年5月,市人民医院新生儿急救转运系统正式启用,从郎溪平安转运一名病情危重的新生患儿到该院接受治疗。
作为全市危重新生儿救治中心,市人民医院年救治危重新生儿1000余例。为持续提升危重新生儿的救治能力,该院添置新生儿急救转运系统,系统内配有转运温箱、呼吸机、心电监护仪、输液泵等新生儿专用先进设备,实现上车即入院,新生儿在疾驰的车内就能得到重症监护病房的医疗和护理。同时,医护人员还可通过监测信息的实时共享,实现院前院内无缝联动,协同救治,为全市危重新生儿搭建一条快速、安全、高效的生命救援“绿色通道”。
“通过协调资源配置,让院内各个学科分工明确、功能互补、连续协同,已形成了运行高效、富有韧性的整合型医疗救治体系。”市人民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茆家定表示,通过对院内就医能力做“乘法”,不断提升市民就医的幸福感、获得感。
砥砺奋进,蓬勃不息。站在新征程、新起点,市人民医院将以更加坚定的思想自觉,精准务实的举措,真抓实干的劲头,为人民群众提供更优质的医疗服务托起百姓“健康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