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宣城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调查开始日期:2024-03-22 08:00
调查结束日期:2024-03-24 17:30
状态: 已经结束
为积极推广全市医改好经验,宣传改革好典型,进一步发挥改革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宣城市卫健委组织开展宣城市卫生健康系统医改十大典型案例评选活动。经过推荐报送、择优评选,从各县市区卫健委、市属公立医院推荐报送的案例中初步遴选21个案例作为候选对象,自2024年3月22日-24日期间接受网络投票。宣城市卫健委将结合网络投票结果和单位评审意见评选出“宣城市卫生健康系统医改十大典型案例”。
1.宣城市创新实施分类引育医疗卫生人才工程。为解决我市卫生人才总量不足,结构与分布不合理,高层次、创新型卫生人才匮乏等突出问题,2022年5月,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宣城市医疗卫生人才引进和培养实施办法》,通过全职引进、柔性人才等方式,对医疗卫生人才进行分类引进和培养,并取得明显成效。《实施办法》出台以来,全市全职引进医疗卫生各类人才525名,其中博士1名、硕士112名、大学本科412名,具备副高级及以上职称10人;柔性引才60名。各级公立医疗机构选派专业技术骨干人员到沪苏浙三甲医院外出培训188人次,参加远程国(境)外研修培训项目5人;获批省级重点专科4个;支持建设“长三角名医工作室”68个;培养选拔了“宣城名医”10名,市财政给予每人2万元奖励;培养选拔了“宣城医坛骨干”20名,市财政给予每人1万元奖励;入选安徽省首届卫生健康杰出人才7人、骨干人才5人;全市财政共兑现各类人才引进和培养各项奖补资金2221余万元。
2.宣城市创新开展“长三角名医工作室”建设。精准引才,重点引进异地就医特别是跨省就医人次较多、现有诊疗能力薄弱的临床学科的名医。累计认定了4个批次68个名医工作室,从上海瑞金医院等长三角37家高水平三甲医院柔性引进68名名医。精准保障,市委组织部、市卫健委等部门协同出台系列保障政策,如联合为名医工作室授牌,向领衔专家颁发聘书;卫健部门对名医工作室挂靠学科申报重点学科、科研项目等优先考虑;财政部门对名医工作室给予专项经费补助;医保部门对名医工作室直接诊疗产生的费用增加报销比例。精准培养,名医工作室挂靠医院培养了一批技术骨干。截至2023年底,名医工作室挂靠21所医院共配套资金1618万元,财政共配套资金490万元;累计帮扶挂靠医院带教2610次、查房2218次,增加了新技术新项目209项;累计创成省级重点学科11个、市级重点学科26个。精准服务,在市卫健委网站、微信公众号上开设“名医有约”专栏,同步在市级新闻媒体上每周发布名医工作室专家坐诊信息,将患者“留下来”。名医工作室累计接诊了3.53万人次、开展了三四级手术2737台次。
3.宣城市创新建设县域医疗卫生次中心医疗圈体系。印发实施方案。印发了《建设宣城市县域医疗次中心医疗圈体系推进基层医疗机构高质量发展方案(试行)》,依托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综合考虑人口分布、区域位置、交通条件、就医流向等因素,在全市开展县域医疗次中心医疗圈体系建设。整合医疗资源。根据各县市区医疗能力和水平建设医疗主导型、医防结合型、公卫主导型三类次中心。强化体系建设。按照二级医院标准打造为县域医疗次中心医疗圈体系建设单位,对上承接医共体、对下辐射片区卫生院,构建起新的县域次中心医疗圈体系网络,围绕“县强、乡活、村稳”的工作思路,形成“县级龙头带中心,中心带动一般,突出中心,梯次发展”的格局。突出提质增效。县域医疗次中心医疗圈体系建设是解决群众看病难题的重要途径和抓手,构建起新的医疗运行机制,提升了基层的医疗服务能力,推动了健康事业高质量发展。目前全市正在建设9个县域医疗次中心,以实现“三提升一减少”,即医疗服务能力、诊疗量、辐射带动效果进一步提升,转诊上级医院、省外医院就诊数量明显减少,逐步形成“大病不出县,小病不出乡(镇)”的就医格局。
4.宣城市创新实施基层中医药“岐黄惠民”工程。开展乡镇卫生院基层示范中医馆、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中医药特色村卫生室“三个创建”。建设基层示范中医馆。全市建成98个基层中医馆,实现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全覆盖。2020年首批建成8所市级基层示范中医馆,给予每个示范中医馆1万元奖补资金,目前共建成13所市级基层示范中医馆。建设中医药特色村卫生室。实施“3120”工程,遴选120家中医药文化氛围浓厚、中医药服务能力较强的村卫生室分3年时间开展建设,打造中医药特色村卫生室建设样板。市卫健委给予每个中医药特色村卫生室建设奖补资金,连续三年举办宣城市中医药特色乡村医生能力提升培训班,编印《宣城市基层中医药适宜技术手册》,近300人参训。医共体牵头医院负责对建设单位的帮扶和中医药服务能力培训;乡镇卫生院负责村卫生室中医诊室建设和设备配备;医保部门落实中药饮片、中医适宜技术基层医保报销政策。2023年底,全市124所村卫生室荣获“宣城市中医药特色村卫生室”称号,达到村卫生室中医阁建设标准占比15.4%,创建单位中医药服务人次较创建前提高12.1%。建设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大力推动中医药进入社区,鼓励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多层次的中医药服务。目前已建成2所中医药特色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5.宣城市创新实施“智慧中药房”。依托县级中医院人才、优质中药饮片、中药煎煮系统建设县域内智慧中药房,为基层群众提供中药饮片配好、煎好、送到家等中医药贴心服务,解决基层医疗机构饮片品种不足、保管不便、中药质量难以保证的问题。基层医疗机构医师通过信息化平台上传开具的处方,再由中医院中药师对处方进行线上审核评估、精准配药。为中医院专家与基层医务人员牵线搭桥,组建师徒100余对,“线上+线下”进行帮扶和培训,答疑解惑、辩证开方;对基层医疗机构开具的中药方剂从疗效、安全性等方面开展全面点评,确保中药汤剂质量,让基层老百姓不仅能够看优质中医,还能喝放心中药。2023年底,全市共建成7个智慧中药房,实现县市区全覆盖,为基层群众配送中药汤剂约8万剂,把中医药服务送到了基层群众身边。
6.宣城市持续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建立健全医疗质量控制评价体系,全市建立各临床和医疗管理等市级质控中心48个、县级108个,依托省对市、市对县、县对乡的各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的监测、分析和指导控制,开展人员培训和现场质控评价与督导,构建覆盖市-县-乡三级的医疗质量控制评价网络体系,持续改进医疗质量。深入推进实施“3+2”专项行动,其中“3”即:全面改善医疗质量行动、改善就医感受提升患者体验主题活动、进一步改善护理服务行动;“2” 即:“三合理”专项行动、医疗机构便民惠民及宣城市“医心为民”服务举措,不断改善就医感受,提升群众满意度。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全市三级医院达到7所,取得省卫健委三级医院批准设置书的医院5所,市人民医院依托弋矶山医院建设省级神经专科区域医疗中心,全市“十四五”省管市建重点专科达4个,采取府院合作、院院合作、院科合作、专科联盟等模式,与长三角地区优质医疗资源建立医联体49个。
7.宣城市建成30分钟农村急救圈。探索实现新模式。我市依托县域医疗次中心医疗圈体系建设牵头单位(乡镇卫生院)建设农村急救点,建立“县级医共体单位急诊急救五大中心+县域医疗次中心医疗圈体系建设单位急救站点+卫生室”的城乡融合区域急诊急救分级体系,探索出“党委政府主建+上级医院主导+乡镇医院主办”的“1+1+1”宣城模式,在全省率先建成“30分钟农村医疗急救圈”。持续推进显成效。我市遵循“上级领导有要求,市民群众有需求,急救工作有追求”的原则,历时2个月快速完成了16个农村急救点建设,自2023年9月1日以来累计出车2365次,急救服务2312人,抢救危重患者1590人,农村急救反应时间从未建成农村急救点之前的39分钟缩短至现在的12分钟,急救效率明显提高。
8.宣城市人民医院紧密型城市医联体提质升级。宣城市人民医院与飞彩、金坝、西林、敬亭山、澄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其辖区的社区卫生服务站组建了紧密型城市医联体,设立了“一部、两办、八中心”管理部门及七个医疗资源中心。宣城市人民医院以医疗技术人员驻点帮扶、社区“名医工作室”建设、适宜技术推广、新技术新项目开展、学科建设等工作等为抓手,帮扶提升基层服务能力。2023年,宣城市人民医院安排帮扶人员16人,成立“社区名医工作室”6个,接诊4408人次;开展中医药在内的适宜技术推广8项;开展新技术15项;向基层下沉帮扶52人次,接受成员单位进修、轮训12人次,组织6次医疗专业培训223人次。宣城市人民医院建立了医联体中心药房,实现了药品目录、药事管理等“五统一”,建立了医学影像、心电诊断等远程会诊中心。在宣城市人民医院持续重点帮扶下,西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成全市唯一的“全国百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安徽省示范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二级社区医院”;飞彩、金坝、西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23年门诊人次分别上升63%、52%、38%,西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住院人次上升78%。
9.宣州区探索开展“县招乡用”等人事制度改革。开展自主招聘,由宣州区卫健委对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等所属事业单位进行自主招聘,2020年以来累计自主招聘72人。统筹岗位设置,对区属卫健单位岗位设置重新进行调整,高级设置比例由原来的10%调整到20%,中级设置比例由原来的30%调整到40%,新设中级岗位736个(比调整前增加184个)、新设高级岗位510个(比调整前增加255个)。对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正高岗位和院长(主任)高级职称实行全区统筹,不纳入单位内部竞聘管理,由区卫健委统一聘用管理,已累计统筹27人。探索流动机制,已将一名优秀卫生院长调入委属二级机构担任主要负责人(副科级),建立卫健系统人员相互流动机制,让优秀医务、管理等人员在区、乡两级公立医疗卫生机构之间良性流动。
10.郎溪县创新实施村医定向委托培养。针对村医老龄化严重、青黄不接等突出问题,郎溪县在全省率先实施了乡村医生定向委托培养,自2020年以来累计招录了124名定向委培乡村医生,其中有35名定向委培村医已经分配到村卫生室工作,40名定向委培村医正在医共体牵头医院实习。到2025年,全县招录的124名大学生村医将全部到岗,届时全县97个村卫生室(含5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将实现大学生村医全覆盖。
11.广德市创新绩效考核方式推进分级诊疗。在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中,广德市引入中国人民大学及国务院医改专家王虎峰教授团队的专业资源,构建以“三化融合(标准化、绩效化、信息化)”为核心的绩效管理模式,推动县域医共体建设。通过标准化医共体成员单位间的协作业务,实行分级诊疗、资源下沉、能力提升等业务的标准化管理机制,建立县乡村三级转诊网络和医防融合慢病管理体系,激发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医共体业务共涵盖9方面28个业务,着重设计标准化业务流程,规范管理制度,充分体现医务人员劳务价值。按季度核算和兑现医务人员绩效,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自2022项目启动以来,项目成效显著,包括完成上转诊2037例、下转诊261例、检查上转22例,并举办多次科普讲座、学术会议、义诊活动、专项培训和健康教育讲座等,已产生绩效金额超过10万元,促进了医共体向高质量发展。
12.广德市创新开展慢病筛查和干预工作。慢病筛查。从2022年开始,计划用3年时间,每年完成1万人份年龄为40-65周岁人群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眼病和肾病等病种高危因素的早期筛查和随访干预,逐步实现降低慢性病发病率,提高管理率,推动慢性病防治工作由疾病治疗向健康管理转变。2022年筛查10005人,2023年筛查10361人。前列腺早癌筛查。与上海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合作,通过10年时间,对全市50周岁以上男性开展一轮免费前列腺早癌筛查,市级公立医院对初筛阳性人员进行诊疗,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阴性人员开展健康指导、随访,2023年筛查10033人,阳性患者全部接受规范治疗。通过早期筛查和干预,倡导市民崇尚健康生活方式,提高目标人群健康意识,实现慢性病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康复。
13.宁国市实施慢病门诊基本用药免费保障管理试点。组织实施慢性疾病门诊基本用药免费保障管理试点工作,引导以慢性病为主的普通门诊下沉基层。从国家集采药品目录和安徽省基本医保慢性病用药目录中遴选,确定免费保障药物合计17种,基本涵盖“两病”治疗的各种类型基本药物,自2022年下半年推进以来,基层医疗机构为“两病”患者免费结算10.2万余人次,累计免费金额达92.7万余元。
14.泾县实施县域医疗卫生振兴工程。县政府专门印发《泾县县域医疗卫生振兴工作实施方案》,按填平补齐原则投入4亿余元实施县域医疗卫生补短板工程。全县总床位总数增加到2044张,千人床位数达7.51张,提前达到“十四五”规划确定目标。2所县级医院成功晋级为三级综合医院和三级中医医院。建成国家级胸痛中心、卒中中心、房颤中心及县级危重孕产妇救治、危重儿童及新生儿救治中心,创伤中心被中国创伤联盟确定为建设成员单位。已建成内分泌、泌尿外科等7个省级重点专科和ICU、微创外科等16个市级重点(特色)专科。县域内就诊率达91.06%。
15.泾县城乡居民门诊慢特病支付方式改革机制。实行门诊慢特病年度总额预算管理,原则上实行“超支不补、结余留用”,基金超支分担和结余分配与医疗机构基金支出占比和绩效评价结果挂钩。2023年5月试点以来,县域内门诊慢特病费用控制在预算内,医保基金结余42.36万元;2023年门诊普通慢性病就诊人次同比增长1.04%,医疗总费用下降3.25%,统筹基金支出下降4.62%,次均费用下降4.42%;集采药品采购资金增长177%,节约资金增长65%。
16.泾县实施中医药市县一体化发展新模式。为补齐宣城市缺少市级公立中医医院短板,有效提升市级中医药服务能力和水平,泾县响应宣城市政府“依托现有资源设立市级公立中医院”重点项目建设规划,承办建成一所以中医为主、中西医结合的公立综合性市级二级公立中医医院—宣城市立中医医院。医院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市级平台,形成了老中青组合、中西医结合的优秀医疗团队,整合资源,合理配置,实行市县一体化建设、一院两区一体化运行机制,坚持四个统一原则,差异化发展。同时,在新院区探索新的管理体制,借助市级平台吸引人才,整合资源,反哺本部,互联互通,加快本部三级甲等中医医院的创建,通过医联体及专科联盟,促进全市中医医疗质量同质化,促进医院服务能力整体提升,提高群众就医感受。
17.绩溪县探索医共体牵头医院领办乡镇卫生院试点。2023年,绩溪县探索医共体牵头医院领办乡镇卫生院试点,分别由绩溪县人民医院试点领办伏岭镇中心卫生院,绩溪县中医院领办长安镇卫生院。各卫生院法人代表由牵头医院派出院长担任,牵头医院统一医共体的岗位设置、人员上下流动、财务管理、资产使用机制、绩效考核分配。县人民医院帮扶伏岭镇中心卫生院开设了口腔、中医等特色科室,县中医院帮扶长安镇卫生院开设了中医康复等特色科室,建立了“牵头医院-领办卫生院-村卫生室”整合型慢病管理方式,全面推行中心药房建设,建成了农村医疗急救点。试点开展以来,医共体牵头医院下派帮扶人员145人次、坐诊8600余人次、查房带教120余次,远程心电诊断340人次,远程影像诊断492人次、接受卫生院进修学习180人次;县域内基层诊疗人次同期上涨41.3%,基层住院人次由年均不足10人次提高到2023年151人次,县域内就诊率由56.47上涨到63.76%;医疗服务收入同比增加47.7%。
18.旌德县创新“村医特岗”招募机制。招募范围广,确保引得进。出台《旌德县“村医特岗”招募实施方案》,每年面向本土化培养的村医及社会临床毕业生,招募5人进入“村医特岗”岗位。工作环境优,确保留得住。投资200余万元,开展村卫生室标准化维护改造,配备办公电脑等设施,改善“特岗村医”工作环境。福利保障高,确保用得好。“特岗村医”基础工资纳入财政预算,绩效工资由药品“零差率”补助等经费组成。办理“五险”,单位缴费部分由县财政全额补贴,有效解除他们后顾之忧。
19.旌德县实施“两病”(高血压、糖尿病)免费医疗。制定免费政策。核定《旌德县慢性病门诊基本用药免费保障药物目录》,对纳入管理的“两病”患者在门诊结算时,除按照医保“两病”门诊政策规定予以报销之外,余下自费部分由县财政专项资金兜底,患者本人不需缴纳费用。实施免费医疗。自2023年7月1日开始,全县10所乡镇卫生院、58家村卫生室设置“一站式”服务,启动实施“两病”患者门诊免费用药项目。增强免费成效。7-12月份,全县“两病”患者门诊免费用药12936人次,县财政兜底金额95671.57元,有力助推慢病患者“两早”“两降”。
20.旌德县创新开展“两病一体化”管理试点工作。制定试点方案。印发《旌德县高血压、2型糖尿病一体化管理试点项目工作方案》,探索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合理就医秩序。开发管理模块。开发建设“两病”一体化管理模块,对纳入“两病”管理的服务对象进行智能分标,在全省率先建立医防融合、连续服务的“两病”一体化门诊。实施分类管理。在管高血压患者12755人(占85.2%),糖尿病患者3003人(占78.9%),高血压红、黄标签约9558人(占74.9%),糖尿病红、黄标已签约2295人(占76.4%),签订服务包10347人次。截至2024年3月18日,开展服务包履约3337人次。
21.旌德县创新“公共卫生”片区化服务管理模式。团队专业化。从庙首、孙村、白地3个镇卫生院调配9名专业人员组建医防融合型公共卫生服务团队,承担旌德县西乡片3个镇3.7万人12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服务同质化。打通片区内公卫系统信息壁垒,以真实性、规范性为导向,以服务质量高和群众满意为目标,做到一个片区内公卫服务同质化、均等化。成效最大化。老年人规范管理率92.5%,高血压、糖尿病规范管理率分别与上年同比提升28.2%、27.5%,有效增强了辖区群众满意度及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