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 长辈版|
  • 无障碍浏览|
网站首页 > 宣城市爱国卫生运动暨国家卫生城市工作信息网 > 新闻中心

【两会】政府工作报告(摘要)

阅读次数: 作者: 信息来源:中宣在线 发布时间:2021-01-21 09:11
[字体:  ]
一、2020年及“十三五”工作回顾

  2020年,全市上下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扎实做好“六稳”“六保”工作,着力“对标沪苏浙、争当排头兵”,取得了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

  预计,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600亿元,增长4%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68.4亿元,增长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6%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2%左右;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5%左右;进出口总额增长5%左右;城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5.8%和6.8%左右。

  (一)着力保企业、稳增长,经济运行企稳向好。出台“六稳”“六保”若干政策措施。常态化开展“四送一服”专项行动。开展“援企稳岗、政策护航”行动。推行企业全生命周期金融综合服务试点。新增贷款257亿元,直接融资近100亿元。

  (二)着力锻长板、补短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推进工业强市,探索建立产业链“链长制”,实施“千企升级”项目230个、“双百”项目240个,新增国家两化融合贯标企业11户、绿色工厂2个、绿色设计产品20种。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88户。宛陵科创城正式开园。

  (三)着力重合作、促开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扎实推进。与南京都市圈城市签署共建宁淮宣生态经济带等10个框架协议,成为杭州都市圈观察员城市。加快G60科创走廊建设,在上海设立宣城(上海)科创中心。加快综合交通枢纽建设。

  (四)着力夯基础、强统筹,城乡发展承载力得到增强。开展城市建设“品质提升年”活动,新建续建项目270个,完成投资150亿元左右,“一江一湖一山一园一区”加快建设,中央生态绿地向市民开放。完成“城市大脑”基础应用平台和10大智慧应用场景建设。以全省第1名成绩蝉联全国文明城市,广德、宁国成功入选第六届全国文明城市。

  (五)着力惠民生、增福祉,群众幸福指数持续提升。省定民生工程、市政府民生实事顺利完成。棚户区改造开工3384套、基本建成3123套。完成老旧小区改造67个、惠及18435户。新改扩建公办幼儿园16所,新增公办初中、小学4所。

  全面推行“四最”信访改革试点,大力推进县乡矛盾调处中心建设。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取得重要战果,“守护平安”系列行动有力有效。顺利通过全国“七五”普法终期评估验收。创建全国双拥模范城实现“两连冠”。

  (六)着力抓作风、提效能,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贯彻全面从严治党要求。加强法治政府建设。自觉接受人大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民主监督。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及其实施细则精神和省、市委有关规定。效能建设持续深化。

  过去的五年,全市上下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连续三年入选中国地级市全面小康指数百强榜。

  一是综合实力大幅跃升。地区生产总值超额完成“十三五”规划目标,年均增长7.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6万元,居全省第6位。二是发展质量显著提升。创新能力和潜力居全省前列,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比分别达52%和56%,居全省第2位和第3位。三是城乡面貌焕发新颜。累计完成城市建设投资825亿元,建成区面积增至6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升至57%左右。四是改革开放成果丰硕。完成重要改革事项427项,“放管服”、综合医改、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林长制、河(湖)长制等重点领域改革成效突出。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居全省第3位。五是民生福祉持续增进。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9.1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09个贫困村全部出列。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法治宣城、平安宣城建设不断加强。

  二、奋力谱写“十四五”宣城发展新篇章

  《宣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提出了今后五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奋斗目标:

  综合实力全面提升。经济增速在全省奋力争先,经济总量在全省、长三角争先进位。地区生产总值达2500亿元,年均增长7.5%以上。中心城区首位度持续提升,县域经济活力和竞争力持续增强,城乡区域发展协同性明显提高,皖苏浙省际交汇区域中心城市地位加速确立。

  对标融入全面深化。对外合作不断拓展,“一地六县”合作区建设取得明显成效,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安徽排头兵地位进一步凸显。综合交通枢纽等叠加优势迸发,要素资源加速集聚。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深入推进,形成若干在长三角有影响力的改革成果。开放型经济水平不断提升,实际利用外资、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7%和5%。

  创新驱动全面加速。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支撑作用不断增强,研发经费支出占比达3%左右,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5%以上。突破一批产业核心关键技术,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现代化水平持续提高。推动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数字强市、云上宣城。

  生态环境全面领先。坚定不移走生态立市之路,主要生态环境指标保持全省前列,全社会绿色转型成效明显,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提高,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完善,形成美丽中国“宣城样板”。

  民生福祉全面增强。居民收入增长高于经济增长,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完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健全,社会文明程度显著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增强。

  社会治理全面升级。深化平安宣城建设,加快数字赋能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创成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合格城市,基本形成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

  为实现上述主要奋斗目标,我们将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建设新阶段现代化美好宣城。深入推进生态立市,深入推进工业强市,深入推进创新活市,深入推进文化名市,深入推进开放兴市。

  三、努力开创2021年工作新局面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8%,服务业增加值增长7%,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进出口总额增长5%,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全省保持同步,城镇新增就业4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完成省定节能减排目标任务。

  为实现上述目标,我们将重点实施“十大工程”。

  (一)实施重大战略平台建设工程,在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实现新突破

  聚力加快“一地六县”合作区建设。紧扣“四区一基地”的战略定位,对标“青吴嘉”示范区,完善工作推进机制。强化规划引领,高质量编制综合协调中心服务区和郎溪、广德两片区空间、产业规划。加大对接力度,积极争取省级层面出台专项支持政策,启动综合协调中心服务区起步区建设,支持郎溪、广德经开区争创国家级开发区。支持郎溪与白茅岭农场合作建设长三角重要农产品供应冷链物流基地,支持广德高标准打造新兴产业集中发展区。

  聚力启动中国(安徽)自贸区宣城联动创新区建设。加强与自贸区芜湖片区联动发展,加快申报和建设宣城综合保税区。申报中国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和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试点。加快建设巷口桥铁路物流基地,推进宣州港综合码头二期和海关监管作业场所建设。

  聚力融入“两圈多廊带”建设。深化与南京都市圈一体化发展,加快宁淮宣生态经济带和苏皖合作示范区、宁宣产业园建设。力争全市域加入杭州都市圈。参与共建杭黄世界级自然生态和文化旅游廊道、新安江—千岛湖生态补偿试验区。落实长三角G60科创走廊建设方案。

  聚力推进开发区创新发展。编制新一轮开发区发展规划,坚持走“科创+产业”道路。确保到位省外资金100亿元以上,建成5个投资10亿元以上小微企业园,培育10户产值超5亿元骨干企业,启动5平方公里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合作区建设。实施宣城高新区扩区。打造宣城现代服务业产业园“羽绒+”全产业链、绿色农产品供应链、数字经济创新链,建设东部新城。

  聚力打造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力争完成交通建设投资120亿元。建成芜黄高速宣城段,确保实现“县县通高速”。加快宣泾、宁国至安吉高速公路建设,力争开工扬绩高速旌德连接线。加快宣绩高铁建设,开工建设旌德通用机场。

  (二)实施补链固链强链工程,在推进工业强市上实现新突破

  培育壮大主导产业。推行产业链“链长制”、产业集群“群长制”,培育一批“链长”“群主”企业,着力打造汽车零部件、新能源等十大特色产业集群。强力推进省、市战新基地建设。发展分布式能源产业。

  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持续实施“千企升级”计划,加快传统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50户,力争省级专精特新企业突破200户。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快工业互联网建设,全面推进“企业上云用数赋智”。建设SAP宣城工业互联网创智中心。加快5G基站建设和“5G+”商用。建设宛陵大数据中心实体场馆。

  (三)实施创新型城市建设工程,在构建科技创新体系上实现新突破

  推进创新平台建设。强化创新型城市建设。积极参与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建设。加快宣城(上海)科创中心建设。

  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发展专项行动,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00户以上,力争总数突破500户。扩容升级关键核心技术攻坚计划。强化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5.6件。

  集聚创新创业人才。扎实推进“宛陵聚才”行动、“宛陵英才”支持计划,建立吸引高素质人才流入留住机制,鼓励柔性引才。积极发挥合肥工业大学综合性科教优势,深化产学研合作。

  (四)实施品质提升工程,在中心城区建设上实现新突破

  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按照“依山、拥江、滨湖”城市格局,实施城市更新行动,扎实开展城市双修,推动城市多组团发展。编制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提升规划设计水平。推进水阳江城区示范段、彩金湖生态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启动中央生态绿地二期等项目,完善敬亭山和宛陵湖配套设施。

  提升城市建设品质。持续开展“品质提升年”活动,实施城市建设项目265个,完成投资150亿元。加快市国家综合档案馆、市老年大学、市职工活动中心等项目建设。实施城市绿化亮化提升行动。加快7个安置小区建设,完成27个老旧小区改造任务。

  强化城市精细管理。统筹推进“智慧宣城”“数字宣城”建设,完成“城市大脑”平台部署,加快构建“1+7+N”的数据平台体系。持续深化“双创一提升”活动,提高城市综合治理水平。坚持“房住不炒”,规范发展长租房市场。

  (五)实施投资消费促进工程,在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上实现新突破

  着力扩大有效投资。聚焦“两新一重”、先进制造业、民生保障等重点领域,深化“四督四保”“三个走”和“集中开工”等工作机制,实施亿元以上项目700个以上,完成投资700亿元以上,新开工项目300个、竣工项目150个以上,谋划储备重点项目600个、总投资2000亿元以上。

  持续促进消费升级。加快现代流通体系建设,促进冷链物流设施提质增效、县城配送投递设施提档扩面、农贸市场改造升级,推进9家省级服务业集聚区发展。加强限上商贸企业培育。创新无接触式消费模式,积极发展新零售业态。聚焦“一老一小”,促进养老托育服务健康发展。落实带薪休假制度。

  深化文旅融合发展。持续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支持绩溪创成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加快郎溪新和旅游度假区等30个重点项目建设。开展“四季游宣城”系列活动。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全面实施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健全外商投资促进和服务体系,确保实际利用外资增长6%。鼓励皖东南保税物流中心等申创省级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

  (六)实施强农富民工程,在推进乡村振兴上实现新突破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财政投入总体稳定。健全防止返贫动态监测机制,坚决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现象。继续实施乡村振兴“十大行动”。

  加快发展乡村产业。稳定粮食生产,做好生猪等“菜篮子”产品稳产保供,加强水稻育种和优质畜禽地方品种保护利用。深化农产品加工业“五个一批”工程。实施长三角绿色农产品宣城生产加工供应基地“156”行动计划,力争创建示范基地20个。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巩固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和“三变”改革成果,提升村集体资产运营效益。完善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持续深化供销社综合改革。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

  实施乡村建设行动。统筹县域城镇和村庄规划建设,编制多规合一的村庄规划。实施村庄基础设施改善工程,持续加强“四好农村路”建设,促进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向农村倾斜。开展农村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整治。

  (七)实施绿色发展转型工程,在打造生态文明建设宣城样板上实现新突破

  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做好生态保护红线评估调整和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完成“三线一单”动态更新,强化水资源管理和水土保持工作,推动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深化“三大一强”专项攻坚行动,确保“2+10+N”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和2020年长江经济带(安徽)生态环境警示片反馈问题整改到位。坚决打赢长江禁捕退捕攻坚战持久战。坚守耕地红线。

  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严格落实大气污染防治“五控”措施。推进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开展农村黑臭水体治理试点。加强土壤污染治理修复和危险废物专项整治。实施大气、水生态补偿制度。

  促进绿色低碳发展。严格落实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协同推进减污降碳。积极探索碳排放权等市场化交易。深入推进林长制、河(湖)长制,完成营造林120万亩。推进全市域创建中国“天然氧吧”城市。

  (八)实施营商环境提升工程,在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上实现新突破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实施权责清单制度体系建设,推进“一网一门一次”改革,深化“证照分离”、企业注销便利化改革,巩固企业开办“一日办结”成果。加强“智慧政务”建设。健全“双随机、一公开”部门联查常态化机制。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

  强化为企服务。常态化开展“四送一服”专项行动,严格落实减税降费政策和财政资金直达机制。实施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加强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

  优化要素供给。发挥市中小微企业综合金融服务平台作用,扩大“新型政银担”“税银互动”“续贷过桥”业务,力争新增贷款200亿元以上。支持企业多层次资本市场融资,力争A股上市挂牌企业2户以上,实现直接融资100亿元以上。着力解决结构性用工难题。

  (九)实施社会事业补短板工程,在持续增强群众获得感上实现新突破

  坚持教育优先发展。实施第四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提高普惠性幼儿园、公办幼儿园覆盖率。持续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鼓励普通高中多样化特色发展。提升中职学校办学质量。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推进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加强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启动宣纸生态文化保护区申报。

  深入实施健康宣城行动。坚持常态化精准防控和局部应急处置相结合,巩固疫情防控成果。健全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体系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提升传染病监测预警能力和水平。启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新三年行动计划,打造市本级健康养老产业基地和长三角康养基地。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建设群众身边的健身设施。

  加强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加强重点群体就业,支持多渠道灵活就业。适度扩大社会救助对象覆盖面。推进基本医疗、生育保险市级统筹。

  (十)实施平安宣城建设工程,在提升市域治理现代化水平上实现新突破

  加快社会治理体系建设。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试点。启动“八五”普法工作。健全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做好农民工工资支付保障工作。深化基层智慧治理体系建设,完成村和社区换届工作。

  强化公共安全体系建设。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着力防范重大安全风险。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健全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和应急处置能力。开展“守护平安”系列行动,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专项斗争。

  支持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持续推动军地共建共享,推进军民融合发展,争创新一届省级双拥模范城。健全退役军人工作体系和保障制度。做好人民防空工作。

  在高质量完成省定民生工程的基础上,市政府还将办好10件民生实事:

  市区新建保障性蔬菜基地100亩;市区新建2所公办小学,新增学位3000余个;全市实施新生儿疾病免费筛查;市区新建、改造公厕各5座;市区增设住宅小区充电棚30组、充电桩端口4000余处;市区改造提升20个公园广场便民服务功能;市区新增机动车公共停车位2200个以上;市区增设环卫驿站10处;市区整治老旧小区表箱900余处;全市建设社区(乡村)公益小课堂50个。

  四、提升政府服务能力和水平

  提升政治能力。

  提升依法行政能力。

  提升工作落实能力。

  提升廉洁从政能力。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